每天只睡4小时,疯狂学习 高三男生却写下遗书:我很差劲
高三男生仍自我否定:我很差劲
本报记者 吴朝香
通讯员 汤婕
读高中的薛俊(化名)给家人写了一封自我否定的信,他说自己很差劲,什么都做不好。
高三男生齐一仲(化名)试过极端方式,他害怕去学校,原因是和一位同学发生过争吵。
薛俊和齐一仲都就读于省内被认为是第一梯队的中学,两人也都是别人眼里的学霸,而这两位男孩也都生病了:重度抑郁症。
和同桌争执后
他竟然陷入了抑郁
去年, 商界视点网,国家卫健委发布《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》,青少年被列入抑郁防治四类重点人群,提出要加大干预。
浙江省康复医疗中心(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滨江院区)精神卫生科主任裴双义从业20多年,根据他的临床经验,“大概5年前开始,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这个群体明显增多,几乎翻番。”
如果只看成绩单,薛俊绝对是优秀的,他的总成绩能考到全市前10名以内。但薛俊发病,恰恰是因为成绩。
他一直对自己不满意,觉得自己没有任何一个科目是特别突出的。他定义的“突出”是,单科考到全市前三名以内。
这种“想而不得”让薛俊产生了严重的认知偏差,再而自我否定。
到浙江康复中心心理健康门诊住院治疗前,薛俊有严重的睡眠问题,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,其他时间都在疯狂学习。
之后,他开始厌学,不想读书,觉得前途无望,生无可恋。幸好,父母发现得及时,将他送医治疗。
齐一仲生病的导火索在很多人看来,也有些不可思议。他成绩在年级前10名以内。一次考试之后,他和同桌起了口角,对方攻击他:“你考试作弊。”
齐一仲很愤怒,嚎啕大哭。
从那之后,他看到同桌就恐惧, 甘肃资讯网,晚上失眠,幻听,耳朵边都是同桌的谩骂声。
事情发生后,老师找两人谈话,同桌道歉,还调整了座位。但齐一仲的症状却没有缓解,他在班级里甚至不敢回头看曾经的同桌,总觉得对方在盯着他看。
非A即B
不是自由选择
所有的诱因都不是根本原因,像对所有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治疗一样,裴双义复盘了薛俊的亲子关系和成长环境:他的爸爸是一位老师,还做过中学校长, 甘肃资讯网,从小对儿子的要求就很严格,尤其关注他的学业。
薛俊从小就被灌输一种理念:学业有成是唯一的出路。
“这个孩子共情能力比较差,对周围的人和事都比较冷,他内心其实很孤独。”裴双义说,进入高中后, 中国城市建设网,薛俊每天有一个小时可以玩手机,这是他一天中最快乐和放松的时候。
相对来说,齐一仲的家庭环境似乎要宽松一些,父母经营一个小店铺,并没怎么苛求他的学习,一直是他自我管理。
心理治疗时,齐一仲对他的主管医生曹新毅说:爸妈非常看重我的成绩,所以我一直觉得成绩一定要优秀,不能有闪失。
得到这个反馈时,齐一仲的父母有些诧异,他们觉得平时并没有对儿子提过什么高要求。
“孩子说:从小到大,我考得好, 福建资讯网,他们就开心,考不好,他们就会骂我几句。”曹新毅说,听起来,好像没什么大不了,这甚至是多数父母的一种正常反应,“实际上,潜移默化中,孩子因此自己会形成一种认知上的闭环:我只能成绩好。并自我加压。”
这也是很多父母在孩子确诊抑郁后,觉得不可思议的原因:我们也没给他压力啊,或者,我们其实很尊重他,让他自己选择。
“那些非A即B的所谓自由选择,其实是个伪命题,也许孩子想选C。”裴双义举了一个例子,多数确诊抑郁症的孩子似乎没什么兴趣爱好,“他们有特长,这些是从小父母让他们去学的,但很少是自己真正的爱好。”
妈妈照料事无巨细
儿子这种能力便减弱了
“现在的家长基本不会粗暴地打骂孩子,有些甚至很关注孩子,注意陪伴,但不恰当地过分关注反而给孩子造成沉重的压力。还有另外一个后果,就是让孩子丧失了自我处理矛盾的能力,抗打击能力也减弱。”裴双义说。
读大二的武迪(化名),妈妈是全职妈妈, 中国创新企业网,对儿子的照料很细致,陪伴也从未缺失过。从小到大,武迪的朋友、老师、同学,妈妈都会主动去结识,他遇到什么问题,妈妈也会介入、出谋划策。
考上大学后,有一次上课,武迪没有做好笔记,向同班的两位女孩借,对方可能心情不太好,很冲地回他:你自己想办法。